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自2023年起,仅仅在中国就涌现出了不少于百款医疗AI大模型,可谓百模兴起。
技术突破、产品成熟,固然令人兴奋,但从目前来看,医疗AI大模型所带来的,更接近于效率提升,而非对医疗服务模式的完全颠覆。
“医疗AI大模型整体还处在爬坡阶段。”讯飞医疗总裁陶晓东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同时他也坦言,医疗AI大模型在商业化层面,大概率难以复刻过去10年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奇迹。
陶晓东表示,互联网商业化的核心在于,大幅降低了供需双方的成本,从而催生出许多原本不存在的新需求,这些新需求又反过来激发出相应的新供给。
以打车为例,在人人都可以成为司机的时代,互联网打车降低了出行的成本和门槛,人们不只依赖公共交通工具。但如果回到50年前,当时并没有这么多司机,这样的需求自然无法满足,互联网打车这种模式也就难以实现。
陶晓东认为,医疗AI大模型真正的商业价值来自于其催生的具体应用场景。这就好比回到铜器时代,最先掌握冶铁技术的人,其价值并非出售铁本身,而是出售用铁制造的锄头和剑。因为这些工具有明确的应用场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医疗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应用于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众多场景。
按应用对象划分,主要可分为面向医疗机构的B端场景和面向患者的C端场景
从面向医院的B端场景来看,界面新闻记者梳理公开资料总结,医疗AI大模型的临床应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聚焦于辅助医生诊疗的诊断类模型,另一类则用于提升管理效率的行政管理类模型。
前者主要围绕医生在问诊、检查、诊断过程中的核心任务,希望达到与高年资医生相当的诊断准确性,具体应用涵盖放射影像、超声影像、病理影像诊断,以及疾病治疗方案生成等。
后者则侧重于院内行政管理流程的优化,主要应用场景包括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病历书写助手、医生科研助手、患者预诊助手、患者诊前诊后管理,以及病案质控等。
在医院端众多应用场景中,辅助诊断的商业化已跑在最前面。
陶晓东向界面新闻介绍,辅助诊断之所以最有希望率先实现商业化,一方面源于其聚焦的是常见病、多发病等诊疗路径清晰、指南稳定的病种。这类疾病的诊断规则明确,适合AI大模型从结构化数据中提取规律,并通过算法复现标准化决策。
陶晓东坦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即便是在讯飞医疗内部,对“辅助诊断是否可行”这一命题也曾存在怀疑。但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突破和社会接受度的提升,这一方向的技术天花板被明显抬升,一些此前难以落地的场景如今开始变得可能。
“相比于替代医生,医疗AI大模型的意义更在于把一个60分水平的医生提升到80分”。陶晓东表示,选择常见病、多发病作为切入点还有另一个现实考量。这类疾病的医学认知已经相对成熟,指南更新节奏缓慢,诊疗流程在实际应用中较为标准化,适合作为AI大模型商业化初期的落地场景。
陶晓东表示,以讯飞医疗为例,自2018年起便围绕中国基层全科诊疗场景进行布局,其辅助诊断系统最初服务于常见病与多发病。近几年,公司不断将技术能力延展至病历质控、病历生成和专科辅助诊断等更复杂场景,覆盖范围从基层延伸至二级、三级医院。
但想要将医疗AI大模型落地到医院一线,还面临不小的技术门槛。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AI一体机是当前医疗AI大模型医院端商业化落地的一种主流路径尝试。这类设备将算力和应用能力打包集成,提供“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试图绕过对高性能服务器和网络基础设施的依赖,从而降低部署门槛、提升基层可及性。
例如,讯飞医疗、数坤科技等企业均联合华为推出了搭载AI大模型能力的一体机产品,希望借助算力优化与产品集成,帮助医疗机构快速部署并降低单位成本。
但从实际使用反馈来看,这类“开箱即用”的AI一体机,效果并没有想象中好。业内对此落地形态也有不同声音。
据第一财经,某医疗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不少医院采购的AI大模型一体机“用不起来”。他指出,病历生成等应用对信息化系统集成要求较高,并不是买一个一体机就能解决问题的。
据健闻咨询,东部沿海某头部三甲医院的信息科主任也表示,他们在几个月前就上了671B的满血版DeepSeek,光H100显卡就花了300万元,但试用下来,效果相当“拉跨”,“最大的问题就是错误一堆,医生不敢用,现在主要是用于写一些行政文件。”
陶晓东则认为,一体机作为当前AI大模型推理能力的主要载体,依然具备现实意义。类似于消费级电脑的使用习惯,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自己攒机”,更多人还是倾向于购买整机产品。
“从某种程度上说,所有技术方案本质上都是过渡性的,只不过过渡期长短不同。”陶晓东表示,在现阶段,AI大模型尚处于持续迭代和优化过程中,一体机的优势在于,它能让对技术掌握不够深入的医院等终端用户,快速落地并实实在在体验到AI能力带来的提升。
除了面向医院的B端场景,在医疗AI大模型商业化的落地路径中,C端的个人健康管理市场潜力同样快速拓展。
与B端强调协助医生诊疗不同,C端更侧重于覆盖患者全生命周期——从疾病预防、健康监测,到用药提醒、慢病管理与康复指导。特别是在慢病管理和常见疾病科普等场景中,医疗AI大模型有望成为提升效率与体验的重要工具。
方舟健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谢方敏曾向界面新闻表示,从多年实践经验来看,80%的医疗咨询存在重复提问,“一直回复同样的问题”也变相占用了医生大量时间。他认为:“接入医疗AI大模型之后,AI医生助理不仅可以更准确识别语言歧义,并且可以按照医生的问诊逻辑进一步追问,再将问题初筛汇总后交由医生集中处理。”
谢方敏表示,接到用户问询时,AI医生助手经过医生准许,会针对患者提出的基础性问题,进行符合专业医学的解答。尤其是老年慢病患者普遍会存在重复、多次提问的情况,这些老年慢病群体希望在就医过程中获得情绪价值的安抚。
在陶晓东看来,过去,医疗AI大模型更多是通过医生这一中介角色服务患者,如今随着技术能力的积累,AI有望直接介入患者端,参与诊后全过程服务,提升个体的健康管理能力。
绕C端的软硬件生态畅想正在构建。
例如,在软件端,讯飞医疗发布星火医疗大模型V2.5国际版。通过融合快思考及循证长思维链慢思考能力,星火医疗大模型V2.5国际版在全科诊疗能力基础上,可实现深层次专科诊断推理。例如,在心血管内科、儿科、呼吸内科等专科临床诊疗场景中,大模型的综合诊疗能力达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水平。
在硬件端,讯飞医疗推出的助听器产品,将AI嵌入以增强用户与AI大模型之间的感知与交互。
此外,医生仍是连接B端与C端的生态中枢。陶晓东表示,一方面,通过赋能医生提升供给能力,可以服务更多患者;另一方面,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数据也将反哺产业链上游,为医疗器械与药物研发提供真实的临床反馈,从而推动整个医疗体系的持续进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