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见|跨界对话:交流加强互信,中欧能挖掘更多潜力

再遇见|跨界对话:交流加强互信,中欧能挖掘更多潜力

hyde014 2025-07-29 装修图样 4 次浏览 0个评论

7月29日,由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联合中国欧洲研究智库网络(CTNE)共同主办的“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发布仪式暨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外交部、欧盟国家驻华使馆等多家单位的嘉宾,以及部分参与此次特别策划的受访代表、中外媒体代表,现场出席了本次特别策划活动发布仪式暨研讨会。

发布仪式结束后的首场研讨是跨界对话,主题是“中欧如何加强对话交流、促进务实合作、拉近民众距离”,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建斌主持,来自中欧各界别的五位嘉宾参与了对话。

“缘分”

讨论的首个关键词是“缘分”。有着30年驻欧、53年外交工作经历的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表示,自己因德语与德国、欧洲结缘。9岁时,他就开始学习德语,17岁时进入外交部,外派至联邦德国,并于1972年见证了中国和联邦德国建交。

“我经历了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站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也经历了中欧的变化。1980年,欧洲占世界GDP的24%,中国占4%。现在,中国和欧盟27个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基本持平。中欧关系当前处在十字路口,欧洲应在动荡的世界中定位自己,看待中国。”史明德说。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董强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40多年前他考入北大学习法语,在法期间遇上柏林墙倒塌这一历史性事件。当时,他选择坐火车去德国,作为年轻学子见识了欧洲。

董强进一步表示,自己的导师、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曾提出“中欧”这一概念。从东欧捷克到西欧法国的这段经历,让昆德拉意识到欧洲的重要性,以及东欧和西欧是意识形态的概念,中欧和西欧是文化概念。

董强表示,自己由此跳出了法语的框架,更多关注文化基础,这也是欧洲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核心,也是中欧关系能更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双方都对此非常重视。

华东师范大学中欧文明互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婀娜提及,20多年前考入北外德语系时正值中欧关系向好。在中国和德国学习的过程以及为德国前总统伍尔夫来沪访问陪同翻译、见证一汽大众作为中德合资企业的转型等经历,让她非常自豪。

能源基金会国际合作执行主任张慧勇指出,中欧将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坚定站在一起。首先,双方都支持多边主义,都是《巴黎协定》的缔约方和坚定支持者;其次,双方都倡导发展可再生能源,因为可再生能源是最安全、独立的能源,对实现各自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比利时音乐人、沪语推广者高悦(Tobias Le Compte)形容自己和中国的缘分就像是“第二次出生”。2008年底,他第一次坐飞机到中国,代表比利时去演出。一落地上海,他感觉“就像到家了,特别对”。

“回到比利时后,我告诉我父亲的第一句话是,我要去上海。我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先花4个月学中文,每天十小时。2021年疫情期间,我自学上海话,为了记录学习进度我开始拍短视频。2023年回到中国后,我一下飞机就被好多人认出,就继续推广这个模式。”高悦进一步分享了自己和上海结缘的过程,现在他在继续做音乐的同时,还会带其他比利时音乐人来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天命”

本次讨论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天命”。

史明德表示,虽然在当前国际大背景下,中欧间出现很多新的挑战,但他对未来中欧关系发展有信心。

“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话,定位在伙伴关系。中欧合作不是风险和威胁,而是合作共赢,如果弄清楚这个定位,中欧就有进一步发展机会。中欧、美欧、中美关系都有各自内在发展逻辑,中欧关系不应受到第三方影响。欧洲应从本身利益定位,为了加强互信,最主要是加强高层往来,重新运作中欧各种对话机制。”他说。

史明德进一步指出,尽管中欧在传统领域存在竞争关系,但在人工智能、数字化、气候变化等新领域,应成为新的合作增长点。欧洲经济界对华仍有较大信心,这也是中欧合作的中坚力量。欧洲应该在动荡的世界中,找到自身定位并调整政策,民间的凝聚力也尤为重要。

董强也认同相互交流的重要性。但他认为,中欧了解不够尚未到知天命的时刻。欧盟国家多元,形式独特,中国习惯和单一国家建立联系,近期意识到需要和欧盟拉近关系。他表示,中欧是两大文明,对文化极其重视,双方更应加强沟通交流。如果让欧洲人从年轻时就意识到世界中有中国,中欧文化存在共性,双边关系会越来越好。

王婀娜从学界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在中欧合作的层面,学界需要从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考察中欧商务、经济之间交流的可能。因此,中欧一定要有共识,在交互性视角下发展对象国的支持,理解对象国的语言和国情,这些和跨文化能力不可分割。中欧在文化交流时,发现矛盾,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如何,把事情说清。

张慧勇认为,中欧双方在多个领域可以互相借鉴、加强合作。在数字化方面,中国处于全球前列。以电动车为例,不少欧洲国家,包括汽车工业强国中的有识之士,欢迎中国企业前往欧洲投资电动车和电池工厂,因为这不仅能够带动就业、增加税收,还能推动本地产业发展。同时,欧洲也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尽管中国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容量已居世界首位,但其在电网中的占比仍不到20%,而德国已超过40%。无论是在技术、管理还是制度设计方面,中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可以借鉴欧洲的经验。

谈及人际交流,高悦分享了自己家人的故事。“我的家人依靠(中国的)免签政策来华旅游,回到欧洲后介绍了中国的安全和方便。我希望欧洲人能多来中国看看,不要被媒体影响,中国人也多去欧洲走走。我们不能把(交流的)责任放到政治人物身上,民间也可以有很多交流,希望未来50年中欧关系能越来越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再遇见|跨界对话:交流加强互信,中欧能挖掘更多潜力》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