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东世博地区
对照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持续打造浦东新区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标志着浦东新区被赋予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新使命。
2023年1月,上海市营商环境6.0版行动方案发布,首次明确将浦东新区定位为全市的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旨在通过更高水平的制度创新为全国提供示范。
2025年2月7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制定印发《2025年浦东新区持续打造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行动方案》,细化66项措施。

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标志“海鸥门”。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打造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浦东新区底气何在?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系主任、副教授周佳雯分析认为:在制度创新维度,浦东的核心突破体现为运用全国首创性立法权进行深层次的监管体系重构,在破除跨部门行政壁垒的同时,建立了便利化与安全可控的动态平衡机制。以《免予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若干规定》为例,该法规通过三重制度设计实现监管范式革新:主体资格扩展(赋予供应链企业申报主体地位)、流程范式迭代(建立“自主申报-自动核发”瞬时响应机制)、风险管控闭环(构建跨部门数据协同监管链)。这不仅使上海2025年上半年CCC免办证明发放量达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9万余张,货值超30亿元),更关键的是将立法优势转化为制度性比较优势——集成电路产业关键设备维修实现“零等待”进口,保时捷中国新车上市周期缩短30%并追加6.2亿元投资,实证了法治化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这标志着中国营商环境建设已从边际调整进入制度重构的深水区。
在治理转型层面,浦东的实践创新在于将街镇单元升维为营商服务的战略支点,通过治理资源下沉与数字技术赋能,实现制度效能向市场末梢的精准传导。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挑战在于突破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梗阻。浦东通过重构基层治理单元的职能定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解决方案:花木街道通过城市微更新破解企业员工“末端通勤”难题,将制度善意转化为空间资源配置优化。其学理价值在于通过激活治理体系的末梢节点,将社区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在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中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关系。
在产业赋能领域,浦东的全球站位表现为针对战略产业创新链的深层次瓶颈,构建以制度供给为核心的创新支持体系,显著提升参与国际规则竞争的能力。
“浦东打造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的经验核心在于,形成了法治保障、治理创新与市场活力深度互构的制度体系。其精髓,在以法治化保障改革穿透力,以数字化提升治理精准性,最终在安全、效率与创新的三维平衡中,塑造可持续的制度竞争力。”周佳雯说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打造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上海浦东底气何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